PG电子先行区强势起步开局!三个维度看活力山东逐新攀高

  新闻资讯     |      2024-01-04 16:57

  PG电子经济总量有望迈上9万亿元台阶、过万亿城市有望达到3个;济郑高铁建成通车PG电子,高速铁路通车里程突破2800公里;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技术商业化的示范项目正式投入商业运行……2023年,山东锚定“走在前、开新局”,坚持稳中求进,一张蓝图绘到底,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强势开局,全省经济发展呈现持续回升、巩固向好态势。

  岁末年终,记者奔赴全省各地,深入企业、园区、项目工地,看到各项建设正加快推进,处处涌动着创新创造的活力。

  走进山钢集团永锋临港有限公司数字化车间,与印象中钢铁行业“粗老笨重”的生产场景截然不同,偌大的生产车间干净整洁,生产线鲜见人影。“原来整条轧线需要十几名工人,现在只需一个人,动动手指就够了。”山钢永锋轧钢厂生产副厂长赵海涛说。

  智能的关键就在企业数控中心,整面墙大小的大屏幕,生产流程、参数变化一目了然。山钢永锋与中冶赛迪、华为深度合作,投资3.5亿元建设工业数字化智能管控平台,布设信息采集点100多万个,串联功能2010项,建成行业内首家冶炼全流程智能化工厂。

  去年,山东把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作为主攻方向,召开全省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,开展先进制造业“突破提升年”行动,出台要素资源保障10条措施,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,纵深推进新旧动能转换。

  传统产业是“家底”,去年以来,山东聚焦冶金、化工、轻工、建材、纺织服装、机械六大重点产业PG电子,逐个研究制订改造提升方案,推动传统产业迈向中高端。位于聊城的昌泺智能制造有限公司,是一家制造大、中型发动机核心总成等零部件的市属国有企业,受多重因素影响曾面临破产风险。近年来企业聚焦创新驱动,重点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,在行业内首创消失模工艺与低温球铁工艺,开发了西门子大型电机壳、合金铸铁大型机体、地铁机壳,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,近三年营收复合增长达20%以上,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一倍,去年成功入选国务院国资委“科改企业”名单。

  传统产业有序转型,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布局。以新能源汽车、锂电池、光伏产品为代表的“新三样”表现亮眼,去年前三季度出口同比增长40.6%。山东加快发展壮大高端装备、新能源、新材料等产业,支持7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,180个“雁阵形”产业集群和276家领军企业总规模分别达到9.2万亿元和3.3万亿元。

 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,山东着力用好高能级创新平台,加快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发,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。全省高新技术企业、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2.68万家和4.59万家,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51.37%。

  “我们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,以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、集群化为方向,纵深推进先进制造业强省行动PG电子。”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张海波说,2023年1—11月,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、工业投资分别增长6.9%、14.6%,产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提升。

  2023年11月25日,我国首个跨地级市核能供热工程——国家电投“暖核一号”三期核能供热项目投运,海阳核电在给烟台海阳市供暖的同时,供暖区域到达威海乳山市,实现了零碳热源的跨区域互通共享,开启了核能“双城”供热模式。此工程可覆盖乳山主城区630万平方米,预计可替代原煤消耗23万吨,减排二氧化碳42万吨。

  “我们利用山东海阳核能5年多的科研攻关和工程实践,开发并采用了多项新模式、新技术、新设备,有效保障了大规模跨区域核能供热的顺利实现。”国家电投核能发展总工程师、山东核电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放说。

  山东把绿色低碳转型作为重要抓手,深入落实“双碳”战略,大力优化能源结构,加强重点领域生态保护修复,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。

  “去年以来,我省统筹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,聚力建设‘五大清洁能源基地’,实施了一批投资规模大、带动作用强的重点项目,能源转型步伐提速。”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、省能源局局长胡薄说。2023年1—11月,全省新增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1585.1万千瓦,同比增长63.9%;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1444.9亿千瓦时,比2020年同期翻了一番。

  推进能源转型,该立的加快立,该破的在立的基础上坚决破。山东着力优化煤电装机结构、提升运行效率,实施大型煤电机组“三改联动”,提升煤电清洁高效利用水平,煤电装机占比、发电量占比持续下降。

  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是山东绿色转型的生动注脚。2023年1—11月,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66.5%、PM2.5浓度35微克/立方米,国控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同比改善5.2个百分点。

  2023年12月20日,京杭大运河旁的龙拱港繁忙依旧。三台自动化岸桥分别作业润杨集001、港航润杨6005、润杨集003,不到3分钟完成一个集装箱的装卸任务。

  “‘润杨集001号’船舶装载有72个重箱,是上海泛亚航运‘龙拱港至南通’首条运河直达航线的首艘货船。”济宁港航龙拱港董事长蒋凌强告诉记者,相较原线分,龙拱港本年度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1.5万标箱,是2022年全年2.04万标箱的5.6倍。

  内河航运具有运能大、占地少、能耗低等优势。“山东加快建设集约高效、安全便捷、智慧绿色的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,努力把京杭运河(黄河以南山东段)打造成鲁西南高效对接长三角地区的黄金水道,把小清河打造成联接省会、贯通鲁中、河海联运的陆海新通道。”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高立平说,去年小清河复航工程实现试通航,京杭运河(山东段)升级改造加快推进,运河货运量同比增长20%以上。

 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,交通基础设施是“硬支撑”。山东持续推进交通运输大投入、大建设、大转型、大产出:济南机场二期航站区、西飞行区两大主体工程开工建设;济郑高铁等建成通车,全省高速铁路运营里程突破2800公里。

  区域联通,陆海联动。2023年12月17日,山东省政府正式批复设立山东长岛“蓝色粮仓”海洋经济开发区,标志着全国首个海上经济开发区正式获批。未来,这里的核心区将成为16万吨水产品产量、60亿元渔业经济总产值的海上粮仓。

  实施新一轮突破菏泽、鲁西崛起行动,启动实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……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,以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为牵引,山东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,城乡区域间要素流动更加顺畅,发展活力进一步释放。

  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,今年要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上塑造新优势。新的一年,山东将持续优化区域发展格局,深入推进沿黄城市协同发展,畅通陆海经济通道,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,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提供更多有力支撑。